帮你快速找医生

臧远胜:第十轮MTB会议臧远胜教授团队探析疑难肿瘤微调方案,共促精准诊疗长生存!

2021年05月16日 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

       2021年1月6日,第十轮长征疑难肿瘤分子肿瘤专家委员会(Molecular Tumor board,MTB)会议在上海长征医院新年开讲。MTB是一种多学科协作的模式,主要从分子层面讨论肿瘤治疗问题。既往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、Mayo Clinic以及Freiburg University都有MTB指导泛癌种治疗,从各癌种的特征进行分析,使患者更好地从MTB中获益。长征医院MTB会议由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肿瘤科臧远胜主任团队领衔发起,邀请病理科祝峙主任团队以及生信和分子生物学团队共同参与,以研讨疑难肿瘤患者最佳治疗方案为特色,从临床诊疗、病理和基因层面等角度进行多学科诊疗思想碰撞,为疑难肿瘤患者赢得生存获益。



案例一


EGFR突变,一代、二代、三代轮番上阵,精准诊疗助力5年长生存!


基本信息:

       沈某,男,36岁,无吸烟史,无肿瘤家族史


诊疗过程:

       2016-04出现运动后腰部阵发性疼痛,无发热、咳嗽、咳痰、咯血等不适,症状进行性加重;

       2016-08-23查腰椎MRI提示:”L4椎体、S2-3椎体及左髂骨病变,恶性肿瘤转移可能,L4椎体病理性骨折”;

       2016-08-25查胸部CT示:”左侧胸膜多发结节,T7椎体右侧半及椎弓根骨质破坏;

       2016-09-05行“L4椎体、S2及S3骶骨恶性肿瘤后路肿瘤切除术+椎管减压术+内固定术”;

       术后病理: 转移性腺癌;免疫组化: TTF-1(+), CK7(+), NapsinA(+);免疫组化提示: 转移性肺腺癌ARMS-PCR法进行: EGFR/ALK/ROS1基因突变检测, 未见基因异常

诊断:原发性支气管肺癌 左肺 周围型 腺癌 cT4NXM1(胸膜、骨)IVb期 ECOG 1分

       2016-09-24液体活检,显示EGFR 19del, 故09-25日开始给予一线吉非替尼治疗250mg 1/日;

       2016-10-24一线治疗1个月后,患者临床症状肩背部疼痛较前明显缓解,肿瘤标记物显著降低;

       2016-12-19一线治疗3个月后,肩背部疼痛加剧,肿瘤标记物升高;复查影像学见病灶增大,疗效评价:PD (PFS=3个月)

       2016-12-24,燃石朗克8基因血检发现:

       2016-12-30开始AP方案化疗,具体为:培美曲塞 0.9g d1+顺铂130mg d1,21天一周期; 2周期后影像学检测:肿瘤明显缩小,肿瘤标志物下降,疗效评价:PR

但因消化道反应大,患者拒绝化疗。阿法替尼2017年2月获批在国内上市,患者2017-03-01起开始服用阿法替尼  40mg 1/日;

       2017-04-13服药6周后复查胸部CT,疗效评价PR;

       2017-07-17复查胸部CT,胸部病灶持续稳定,疗效评价PR;

       2017-07-20行第三次液态活检,(肺癌168基因,NGS检测):未见EGFR 19Del以及三个少见突变R670W, H835L, L833V

       2017-09-14复查胸部CT示肺部病灶稳定

       2017-9-17头颅增强MRI见脑实质多发转移病灶,疗效评价PD,考虑局部进展;三线阿法替尼治疗PFS=6.5个月;第四次液体活检(168基因):阴性

       2017-9-18开始“阿法替尼+贝伐单抗”方案四线治疗

       2017-10-26复查头颅增强MRI示:颅内多发病灶较前增大,病灶数量较前增多,疗效评估PD

       2017-10-27行第五次液体活检(168基因):

       2017-11-02五线治疗开始口服奥希替尼 80mg 1/日;3周后复查头颅增强MRI示:头颅转移灶较前缩小;

随访至2018-7-31,患者头颅转移病灶持续缓解,肺部原发病灶稳定,奥希替尼治疗PFS9个月

       2018-01-22、2018-03-19、2018-05-22三次液态活检均未见任何EGFR突变

       2018-07-31液态活检中可见EGFR L833V、H835L两个少见突变,未见T790M突变;影像学见颅内进展;

       2018-7-31更换治疗药物为阿法替尼,1月后复查颅内病灶增大,疗效评价为PD;

       2018-9-6更换治疗方案贝伐单抗+奥希替尼(120mg/日),1月后复查颅内病灶再度缩小

       2018-11-17第10次液体活检未见EGFR突变;

       2019-01-16复查,胸部及颅内病灶均稳定,未见进展

       2019-03-25 PET-CT提示腹膜淋巴结肿大,疗效评价为PD,PFS=6.5个月

       2019-03-04第11次液体活检:

       2019-03-27八线治疗,更换方案为培美曲塞+卡铂,继续服用奥希替尼120mg/日;

1周期后患者无法耐受,CTCAE 2级,未行疗效评价,更换方案

       2019-04-17九线治疗,更换方案为安罗替尼 12mg/日 d1-14+帕博利珠单抗 200mg d1 q21d;

2周期后疗效评价为PR,后腹膜淋巴结明显缩小;

       2019-08出现头部胀痛,2019-08-22复查MRI 见颅内病灶明显进展,后腹膜病灶进展,疗效评价为PD,PFS=4个月;

       2019-08-25行第12次液体活检:

       2019-08-27开始全脑放疗(20次,每次2Gy,共4周),同时继续免疫联合安罗替尼治疗;

       2019-11-01放疗后,十线治疗更换方案为培美曲塞+奥希替尼(160mg/日)2周期;

       2019-12-25复查见颅内及肺部病灶稳定,但肝脏病灶进展,并逐渐出现胸背部疼痛症状,疗效评价PD;PFS=1.5个月;

       2019-12 -25 白蛋白结合紫杉醇 400mg q3w×2周期,同时联合奥希替尼160mg

       2020-02-26(2周期后)复查见颅内及肺部病灶稳定,但肝脏病灶进展,疼痛加剧;

       2020-02-19第13次液体活检:


       2020-3-7开始奥希替尼80mg +卡马替尼(INC 280) 200mg, 用药后疼痛减轻,肿瘤标志物下降


       2020-5-7 复查CT,见胸部及肝脏病灶较前好转,但后腹膜淋巴结有所增大,疗效评价SD;

       2020年5月于当地医院行“膈肌病灶”局部放疗;

       2020年7月5日复查胸部CT见左侧胸腔中等量积液,伴左侧胸背部疼痛,肝脏病灶增大,考虑疾病进展,疗效评价PD,PFS 4m;

       2020-7-7~2020-09-28行白蛋白结合紫杉醇(200mg d1,d8)+安维汀(500mg, d1)+可瑞达(200mg, d1)化疗,共4周期;

化疗后出现2度血小板减少,将白蛋白结合紫杉醇减量至100mg;2周期后疗效评价为PR,但4周期后肝脏病灶增大,疗效评价PD,PFS 4m;

       2020-10-29基因检测:EGFR R670W(11.95%)、EGFR L833V(11.07%)、EGFR H835L(10.37%)、TP53(7.7%)

       2020-11-01起,给与安维汀+奥希替尼160mg/d

       2020-12-21复查,见颅内、肺部病灶稳定,但肝脏病灶进展,疗效评价PD,PFS1.5m


病理检测结果:

       2020-12-22行肝脏病变穿刺活检:



基因检测结果:

       2020-12-23肝组织与血液基因检测结果:


讨论问题:

1、C797S顺式/反式?是否考虑1+3的模式;

2、该患者CDK4扩增,是否考虑EGFR TKI+CDK4/6抑制剂?

3、既往有报道发现达可替尼对于1、3代耐药,未见明确耐药机制的患者有效,是否可以尝试?



病理团队分析:

       患者诊断比较明确,原发的是肺腺癌,病史较长,有胸膜、骨、肝脏多发脏器的转移,在药物筛选下,循环肿瘤细胞不断筛选,通过液体活检可以观察到新的优势突变,患者检测样本为肝来源,属于低分化腺癌,有CK7、CK19 的阳性,TTF-1、Napsin A阳性,符合肺腺癌特征,肝细胞表达的HepPar-1为阴性,可以排除肝脏来源,属于转移癌,所以病理诊断为肺低分化腺癌肝转移。


生信团队分析:

       单从基因检测结果考虑,根据患者本次检测到的变异,推荐一代EGFR TKI都是可以的,因为无论EGFR L833V/H835L,还是血液中独有的C797S变异,都是对一代TKI敏感的,但是本患者是经多线治疗后耐药的患者,因此在药物选择上有着更多的限制,和更为复杂的考量。

       目前认为,约50%奥希替尼耐药的机制是明确的,包括EGFR基因变异如 C797S、L718Q及拷贝数扩增、其他旁路基因激活或细胞周期蛋白表达上调等;该患者测到的诸多变异均与奥希替尼耐药相关,但具体哪种突变是导致耐药的主要原因,目前还未能判断。

       第一,EGFR C797S变异是较为经典的耐药原因之一,目前认为C797位点是奥希替尼与EGFR蛋白结合的关键位点,该位点的变异将破坏原有的相互作用,从而导致奥希替尼耐药。而2017年WCLC的一项报道中,对奥希替尼耐药后且出现C797S变异的61例患者进行分析,绝大多数患者的C797S/T790M变异为顺式(50/61,82%), 两者呈反式的约占10%(6/61), 仅C797S占6%(4/61),同时检测到顺式和反式C797S/T790M变异的仅1例(2%)。现有案例报道支持,对T790M消失且由C797S介导的奥希替尼耐药患者,可以推荐一代TKI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进行相应治疗。

       第二,本例患者CDK4基因拷贝数扩增,在NSCLC中,CDK4基因扩增约占3.27%,正常情况下,CDK4/6与细胞周期蛋白D(cyclin D),可磷酸化Rb,继而释放转录因子E2F,促进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转录,使细胞进入S期;CDK4/6抑制剂有效地阻滞肿瘤细胞从G1期进展到S期,CDK4扩增的肿瘤可能对CDK4/6抑制剂敏感。已有3种CDK4/6抑制剂已被FDA批准用于HR +/HER2-乳腺癌,而但在NSCLC中,CDK4/6抑制剂的尝试在肺鳞癌中居多,疗效似乎并没有特别惊艳,也并未筛选出于疗效相关的biomarker。因此,基于本患者CDK4高表达的特征进行CDK4/6抑制剂的尝试缺乏更强的临床证据支持。

       第三,二代TKI达可替尼可以与EGFR家族受体不可逆地共价结合,在与吉非替尼进行的头对头研究中,展示出优异的生存优势和安全性,已被FDA批准用于EGFR 19del或L858R变异的NSCLC。而对C797S变异的细胞,无论是否存在T790M变异,达可替尼均不能很好地抑制其生长,且在达可替尼长期暴露的细胞系中能鉴定出C797S克隆株,提示C797S被认为是达可替尼获得性耐药位点之一。因此,根据现有证据,不建议患者进行达可替尼尝试。

       对于奥希替尼耐药的患者,目前有诸多耐药后的临床研究正在开展,如:①biomarker driven的奥希替尼联合靶向药物的尝试;② 免疫相关临床研究;③ 其他靶向联合或新药等;而对于本患者,可能可从1+3模式中获益,或推荐其参加新药的临床研究。但由于患者历经多线治疗,在考虑用药时需结合既往史、患者状态、病灶特征综合考虑。


临床团队分析:

       对患者临床治疗的药物进行梳理:第一类,化疗药物:患者反复使用了培美曲塞、紫杉醇,含铂类药物,患者耐受性不太好、有效时间不佳,患者目前身体状态不如从前,可选择的化疗方案不多,所以化疗方面不做重点考虑;第二类,免疫治疗,患者最开始使用免疫联合TKI时,病灶缩小,疗效持续四个月后,病灶进展,之后使用免疫联合化疗,两个周期后疾病仍旧进展,另外,患者存在CDK4扩增,对于初治患者如果存在CDK4扩增使用免疫治疗易出现超进展,所以免疫治疗也不做过多考虑;第三类,针对EGFR和CDK4变异的药物:患者首先存在EGFR C797S变异,三代的EGFR-TKI药物因结合不上不作考虑;二代EGFR-TKI药物达克替尼、阿法替尼对于存在EGFR C797S变异也结合不上,一代EGFR-TKI药物,吉非替尼,使用后已耐药,厄洛替尼、埃克替尼既往未使用,后期考虑选择。CDK4/6扩增是否能够作为治疗控制的位点,目前,使用CDK4/6抑制剂治疗CDK4/6通路扩增的研究暂未有明确的报道,对于后线无药可治的患者使用CDK4/6单药治疗有有效案例研究报道,对于本例患者的治疗不排除使用CDK4/6抑制剂。此外,患者的治疗方式上使用载药微球介入治疗能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。综上,使用培美曲塞的载药微球是可以考虑的方案,帕博西尼是CDK4/6激酶抑制剂,在治疗上可以加入帕博西尼,另外,抗血管治疗也可以继续使用。




案例二


MSS型肿瘤患者免疫耐药后,CDK4、MDM2等基因突变,继续免疫联合赢得长生存!


基本信息:

       朱某,男,64岁


诊疗过程:

       2020年年初,发现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,淋巴结无压痛,活动度差。当地医院中药外敷后肿物缩小。

       2020年5月左侧腋下、左侧胸壁和左侧锁骨下多发肿物,左胸壁新发肿物。六安市人民医院胸穿后病理提示较多Ca细胞,05-29复查上腹部CT平扫,肝门部团块软组织密度影,腹膜后、肠间隙和双侧腹股沟区多发肿大淋巴结。进一步全腹部增强CT显示,胰头钩突部结节样病变胰头周边及腹膜后大血管旁,双侧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肿大,腹膜多发小结节,倾向考虑胰头钩突癌伴多发转移癌。

       06-01超声见左腋窝多发低回声,考虑异常肿大淋巴结,后至肿瘤医院PET-CT检查,胰头、肝门区占位,大小6.3*3.7 cm,FDG代谢高,MT可能,左侧腋窝、肝胃间隙、腹膜后、右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转移、腹膜多发淋巴结转移,T9,左髂骨转移,全身肌肉和皮下转移。06-09左侧腋窝淋巴结穿刺,病理显示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。

       06-21至11-14行化疗、靶向联合免疫治疗6周期,具体为阿帕替尼250mg 1/日 口服+替莫唑胺 350mg d1-5 口服+卡瑞利珠单抗 200mg 静滴 d1,q3w。第2、4周期后复查评估示稳定。

       现患者为进一步治疗入院,以“恶性黑色素瘤”收入院,大小便无异常、饮食可、体重无明显变化。第5周期前评估为稳定。


病理检测结果:

       免疫组化结果:S-100 (+),HMB45 (+),CKpan (-)


基因检测结果:

       2020-06-10基因检测结果:



讨论问题:

1、 是否有靶向治疗的机会?

2、 是否有免疫治疗的机会?



病理团队分析:

       患者PET-CT检查有胰头、肝门区占位,左腋窝淋巴结穿刺,免疫组化为:S-100 (+),HMB45 (+),CKpan (-),提示为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,对于黑色素瘤病人的诊断是需要考虑原发还是转移,对于转移性黑色素瘤的诊断,首先需要排除体表黑色素瘤,其次,排除粘膜,如口腔粘膜的黑色素瘤,此外,就是罕见的发生在内脏的黑色素瘤,此例患者考虑胰腺原发黑色素瘤、色素性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鉴别诊断,可以取患者胰头肿瘤组织进一步鉴别确认。



生信团队分析:

       该患者通过肿瘤组织检测733个基因,发现了9个和靶向治疗、预后及耐药相关的基因变异,其中TMB排序为中,微卫星稳定。9个变异基因均是拷贝数变化,其中有潜在临床意义或用药靶点的是CDK4拷贝数增加、PTEN拷贝数减少和MDM2拷贝数增加。该患者可能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机会分析如下:

       第一,PTEN基因参与调控mTOR信号通路,体外实验表明mTOR抑制剂对黑色素瘤肿瘤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。然而,mTOR抑制剂在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失利。在一项Everolimus对转移性黑素瘤的Ⅱ期临床研究中,有两个剂量队列(30mg weekly PO,10mg daily PO),中位PFS均在2个月左右,中位OS分别是12个月和8个月,然而研究因ORR过低而被迫终止。

       第二,CDK4基因参与细胞周期调控,CDK4/6复合体磷酸化RB,使其失去活性,从而激活转录因子E2F家族的转录活性,诱导细胞分裂调节因子的上调表达,过表达CDK4可诱导细胞的恶性转化。体外实验发现CDK抑制剂AT7519和PD0332991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。个案报道中,Palbociclib对黑素瘤患者有效,患者经替莫唑胺+顺铂+恩度辅助化疗,3个月后复发,nivolumab 联合ipilimumab一线治疗后6个月进展,Palbociclib每28天一个周期,第1-21天口服75mg。在Palbociclib治疗期间,患者体能有显著改善,PFS为6个月。此外,MDM2基因编码一种E3泛素化连接酶。MDM2是TP53至关重要的负调控蛋白,该蛋白通过靶向肿瘤抑制因子p53,抑制p53转录活性,p53和RB蛋白共同参与细胞周期调控。有研究认为MDM2扩增是CDK4抑制剂耐药的机制,因此联合MDM2和CDK4抑制剂可能是克服CDK4抑制剂耐药的一种方式。动物实验发现,联合MDM2和CDK抑制剂对于黑色素瘤的缩瘤效果更明显。

       第三,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研究较多,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的ORR达到48%。对于免疫单药,该患者因具有CDK4、PTEN和MDM2基因变异,提示免疫单药治疗疗效可能不佳,因此建议尝试联合治疗。

       黑色素瘤常见的基因突变是BRAF基因突变,对于该患者黑色素瘤未出现BRAF突变,以及是否后续随着肿瘤细胞进化会出现BRAF突变的肿瘤细胞,仍需进行动态监测,以寻求合适的靶向治疗策略。


临床团队分析:

       患者CDK4、MDM2和PTEN基因变异,因此,免疫单药治疗是不合适的,考虑联合治疗,患者不存在BARFV600E突变,针对恶黑的靶向治疗也是不能选择的,如替莫唑胺和达卡巴嗪单用效果也不佳,不予考虑,考虑患者情况,使用三药联合方案治疗:卡瑞利珠单抗+替莫唑胺+阿帕替尼,患者虽存在CDK4基因变异但三联治疗方案并未引起免疫超进展,三联方案治疗后患者有明显好转,达PR,目前,患者的治疗还存在很多未解之谜,后续治疗还需进一步进行二代测序和胰头病灶等的穿刺活检,根据动态监测结果进行动态治疗。


总结


       本期的两例病例的治疗上,通过一步一步治疗方案的精准微调,患者的生存期都获得了延长,通过TMB会议对患者治疗方案的探讨给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合理评估,确认出有效的治疗方案,为患者带来切实的获益,也得到了同行朋友们的支持关注,MTB会议通过探讨疑难病例诊疗难点,打破专业壁垒,共同研讨诊疗方案,实现分子生物学信息和临床信息的实时沟通,在肿瘤精准治疗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。


        转载自《找药宝典》